“除专业体育场馆外,成都还着手沿绿地建设运动场和社区‘运动角’,构建方便用户发现和共享体育场地设施的网络平台。所有这一切都旨在营造一种与这座城市的目标定位相符的氛围,即世界著名体育城市。”有海外媒体描述当下的成都时指出,公园内的体育馆也成为当地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热门场所。
大运兴城,赛事兴业惠民。以大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成都推动全域同频共振、营城兴业惠民,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都射校射击场馆(央广网发 大运会执委会供图)
大运遗产丰厚
将长久惠及城市和市民
成都大运会,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对遗产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一届大运会。
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大运会期间,成都积累创造了一批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财富和人文成果。为了保护好利用好大运遗产,专门设立了成都大运会遗产规划管理办公室,具体来负责遗产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重点遗产项目遴选推进等组织协调工作。
早在2019年10月就编制完成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显示,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举办成都大运会,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教育与青年七个方面29个领域的丰厚遗产,为城市的长远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长久惠及城市和广大市民。
大运会体育场馆是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成都大运会总共有49个场馆,其中新建的只有13个,其余36个均为改造场馆。近年来,在大运会的筹办工作中,成都推动大运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仅在2022年,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推动了全民健身在成都这座城市蔚然成风。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还将继续用于成都的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
赛事之外,全民健身在成都广泛开展。据悉,成都在全国首创5分钟、15分钟、30分钟三级健身圈。坚持“绿道建设到哪儿、活动开展到哪儿”,年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等全民健身活动近5000场次。同时,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全市体育人口增加至94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4.61%。成都在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中排名全国第一,央视财经“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排名第一,入选“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榜单,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
下一步,成都还将以大运惠民活动为重点,举办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深化体卫融合,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机制,向市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健身指导,促进“人人爱健身”向“人人会健身”转变。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远眺城市与雪山(央广网发 大运会执委会供图)
惠民行动跑出“成都速度”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着眼“惠民”二字,早在2021年6月,成都就印发了《成都大运会惠民行动计划》,提出将开展大运品牌、环境、场馆、文化、服务五大惠民行动。
当大运与城市品牌叠加,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就成为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可感可及的城市遗产,让城市更好服务广大市民。
一方面,着力强功能,不断提升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承载能力,推动城市东西主轴线、成洛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和大运村至东安湖体育公园直连道路等交通枢纽和城市干道的建设。
另一方面,着力优品质,全面推进夜景靓化、立面净化、市容美化、生态优化,推动城市品质品位整体提升。积极推进公共设施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增花筑景,推动航空走廊大地景观再造,高质量打造了一环路市井生活圈,顺利完成2000余个城市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项目。
此外,还着力补短板,切实做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的里子工程,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和铺张浪费。先后对十陵大运村片区、凤凰山体育公园片区等15个片区实施了风貌的集中整治,让市民身边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如今,在这座“大运之城”,轨道交通线路增加至13条,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5位;建成东安湖公园等各类公园1500个,建成各级绿道6500公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央广网发 成都发布供图)
“三城三都”建设站上年轻舞台
打造一届“永不落幕”的大运会
大运会,是以青年为主体、以体育为表达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成都打造“三城三都”提供了年轻的国际舞台。
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尤为厚重的教育遗产。这一“村校合一、体教融合”的模式是成都大运会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探索,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赛后大运村将全部移交成都大学,实现百分之百的可持续利用,不仅用于成都大学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将继续发挥世界青年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让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的大运会宗旨在这里得以延续,使本届大运会成为一届“永不落幕”的大运会。
本届大运场馆有36处是改造场馆,这些改造场馆大量都是在高校里,这也为成都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提供了空间。对此,成都将探索建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机制,进一步的满足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需求,支持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组织开展篮球、排球、游泳、射击、柔道、滑轮、乒乓球等赛事不少于200场次。
成都大运会开幕前夕,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世界大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在赛事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会主题博物馆。已征集实物藏品达1000余件,文献影像及电子文档资料达8万件……大运历史凝结于此,大运文化体现于此,大运体育精神闪耀于此。这是杰出的大运遗产,也是厚重的教育财富。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还统筹推进赛事侧、城市侧融合联动,集中展示成都在支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方面的积极成果。
为在蓉青年创业项目落地孵化申请提供“一键式”服务接口 ,推出“蓉易贷·蓉青贷”青年创业专项普惠信贷产品,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创设“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驿站”,规划建设蓉漂人才公园……在这里,正以
以城市之名广聚青年人才,以城市机遇成就青年人才,以“蓉漂”品牌感召青年人才,以优质服务护航青年人才。
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登陆《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
正如成都大运会口号所言,成都真正成为了一座成就梦想的城市。以大运会为契机,下一步,成都将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真正做到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